“哪怕只买得起一个聪,五年后你都会后悔没有多买”。
从迟到者到坚定支持者:清崎认错的背后
畅销书《富爸爸穷爸爸》作者罗伯特·清崎今日在 X 平台坦言:自己买入第一枚比特币时已是 6,000 美元高位。
他表示当年被“现代货币”的概念挡住了脚步,直到波动溢价扩大后才真正行动。尽管该价位在 2017 年看似高昂,但相较于今日的 10.7 万美元,6,000 美元又显得格外“便宜”。
“我当时觉得 6,000 太贵,如今却希望买了更多。”
清崎把这段经历视为教科书式教训:
- 现代货币体系已脱离黄金锚定多年,通胀让法币实质上成为 假钱。
- 稀缺资产(比特币、黄金、白银)才是对冲货币贬值的硬通货。
- 时机永远不完美,但 决策可以立即做出。
当前价格下,为什么仍要 “追高”?
面对超过 10.7 万美元的现价,清崎给出三点逻辑:
- 宏观背景:全球央行持续放水,美元购买力持续下降,比特币总量封顶 2100 万枚,天然抗通胀。
- 技术驱动:下一次减半在即,矿工奖励再次腰斩,新增供给骤降。供需模型预测 币价指数级上行。
- 心理阈限:若 1 枚 BTC 价位在未来五年跃升 8 倍至 100 万美元,现在的 0.01 枚等同于今天的 1 枚。
清崎强调,“别盯价格,盯持仓数量”。在他眼中,资产数量决定未来财富等级,而非一时的币价高低。
比特币距离 100 万美元还有多远?
根据经典总量通缩模型,比特币若要触及 1,000,000 美元,需约 855% 涨幅,五点观察支撑这一路径:
- 历史斜率:2012–2021 三次减半后,币价平均上涨 15–20 倍。上轮周期从 3,200 美元到 69,000 美元,涨幅约 2,060%。
- 机构浪潮:现货 ETF 通过后,养老金、主权基金配置比例仍低于 1%,潜在买盘 万亿级。
- 减半催化:2028 年第四次减半将把日产量降至 225 枚,矿工抛压骤减。
- 链上数据:长期持有者(LTH)已连续 12 个月净积累,流通量 比例逼近 70%。
- 宏观变量:若美元 M2 再扩招 30%,名义价格只需上涨 6.5 倍即可触达 100 万。
结论:时间窗口不会永远敞开,“下次减半”既是倒计时,也是 最后低成本入场期。
清崎的实操建议:如何低门槛布局?
方案 | 适用人群 | 核心理由 |
---|---|---|
定投 DCA | 工薪族、学生 | 小额分散,平滑波动,心理负担小 |
冷钱包 | 长线持有者 | 私钥自持,远离交易所黑天鹅 |
分层建仓 | 高净值人群 | 现货 70%+期权 30%,锁仓+对冲零成本上行 |
以闲钱为先 | 风险新手 | 切忌杠杆,最多承受 5% 家庭净资产波动 |
常见问题 FAQ
问:我现在只剩 1,000 元,买比特币有意义吗?
答:以现价计,1,000 元≈0.009 BTC(即 90 万聪)。若 5 年后 100 万美元成真,这笔投入将价值 9,000 美元,100 倍回报——关键在于持有并无视短期波动。
问:清崎为什么把比特币和黄金、白银并称“真实货币”?
答:三种资产均具备稀缺、不可随意增发的特性,而法币在量化宽松中持续贬值。 稀缺性=价值锚,这是现代货币体系缺失的一环。
问:比特币真的能达到 100 万美元?概率多大?
答:无法给出确定性预测;但基于 存量-流量模型、机构配置节奏、宏观流动性,业内共识区间 20%–35% 概率在 2030 前实现。
问:清崎本人现在具体持仓是多少?
答:他透露仍持有 300+ 枚 BTC,另外 50% 的资产分散在黄金与白银,用作跨周期对冲。
问:比特币波动如此剧烈,如何避免情绪化操作?
答:使用 自动定投 工具,将买入周期设定为每周/每月,长期平均成本(DCA)即可淡化短周期爆涨爆跌的心理压力。
写在最后:把后悔留给旁观者
在清崎看来,财富差距往往源自正确的坚持,而非正确的预测。无论你是首次入场还是继续加仓,谨记三点:
- 把握 时间红利 胜过精准择时;
- 盯 数量 而非涨跌;
- 永远用 闲钱投资,留足弹性。
比特币的价格故事还会继续,而下一轮悔不当初的叹息,你希望它也包含你的名字吗?